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传媒学院关工委柳邦坤教授寄语青年:读书正好,发奋当时

发布者:柳邦坤 [发表时间]:2020-04-23 [来源]: [浏览次数]:

4月23日,即将迎来第25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传媒学院关工委柳邦坤教授写下《欣逢夏日宜读书》一文,寄语同学们都能静下心来,“疫”起读书,足不出户,也能纵观世界。全文如下:

《欣逢夏日宜读书》

----柳邦坤

春天,万物勃发生机,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各种鲜花次第绽放,真是是锦绣河山,绚烂世界!校园亦如是,彼花谢了此花开,春意融融,活力四射。本来我们是在春季开学,现在,转眼就快进入夏季了。花开烂漫好读书,欣逢夏日宜读书。如果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的话,那么夏天则是自然万物生长的时候。夏天,天气转暖,到处郁郁葱葱,也是我们读书学习的好时节。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经历了史上最长寒假,不管是继续在家里上网课,还是有的同学已经返校,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老生常谈,和同学们聊一聊读书。线上教学也好,回归校园也好,课堂学习以外的时间安排,还是以读书为要,特别是疫情还没有彻底终结前。

为什么读书?

宋代欧阳修有诗云:“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英国散文家、哲学家培根谈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成才。”俄罗斯作家赫尔岑说:“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学问。”当代作家陈四益言:“读书使人不轻信。”读书可以充实自己,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读书不仅涉及个人,也关乎家国和江山社稷,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读书的重要无需多言,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读书可以让我们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读书可以教我们在驳杂的信息里做出正确筛选、做出正确判断,读书能让我们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淘汰。

因为疫情耽误了正常的校园学习这么久,上好网课后,抓紧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勤奋攻读。即便是正常的校园学习,也要靠自身多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学生时代的“修行”,应该首先从读书开始。

去过一些知名学府,看到过校园里读书的景象,有的学生在林荫道上,在校园里的公园里,专注读书,这样的画面每每都打动我、触动我,校园里这样的情景应该是常态。在我们学校的镜月湖畔,我也经常见到读书的同学,多数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看书,那是一幅和谐、美丽、感人的画面,那是校园最美的风景线。宁静的校园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适宜读书学习。崇尚“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600cc大白菜官网,亦是埋首读书佳处,我校校友、中科院院士祝世宁说过:“淮师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回归校园,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读书画面;居家读书,那也是一道亮丽风景,虽然旁人看不到。

读书,应该是我们的生活常态,学生尤其如此。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不为功名,只为素质提升、修养提高,静心坐下来读书已经是很难的事,我们要把鲁迅的话常挂心头:“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读什么书?

学生先要把教科书读好,发给我们的教科书,每门功课的课时有限,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只是起到引领、点拨、提纲挈领的作用,消化理解、深入探究还要靠个人自修,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读与课程、专业紧密相关的书,如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影视学等方面的教材、著作。读与我们的专业大体相关的书籍,比如文学、艺术学、美学、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人文社科方面的著作,也读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不能只读本专业的书,要读跨学科的书、交叉学科的书,读古今中外的书,要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要多读经典,多读名著,多读原著。尤其是在读屏时代,阅读变成了“快餐式”“囫囵吞枣式”的碎片化阅读。要能静下心来,沉得住气,敢读“大部头”,敢啃硬骨头,比如经典作家的代表作,比如那些影响人们思想、改变人类进程的作品;读一些哲理书籍、励志书籍,比如那些给我们启发、催我们奋进的作品;读一些文艺书籍、人物传记,比如那些陶冶情操、能得到审美愉悦的作品。也要翻一翻杂书、闲书,有时也会有收获或获得意外之喜。

当然知识浩如烟海,书籍也琳琅满目,我们毕竟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毕竟我们的时间有限,这就涉及选择,涉及规划。选择很有必要,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边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要选对阅读的书,这也和选对人生目标一样,这样才减少盲目,不浪费时间,我们倡导读书是要多多益善,但也要精挑细选,分清主次。读书,不盲目跟风,媒体、出版社、书店,包括老师推荐的书目,可供参考,最终还是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今后想要干什么、个人兴趣爱好、人生理想追求等,科学合理地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可以规划一下自己的读书生活,想清楚读书的意义,明确读书的目标,注重读书的效果。根据规划,把在自己的读书时间安排好,可以按年度、按学期、按星期、按天,制定读书学习的计划。养成阅读好习惯,坚持下去,必有所成。要学会每天有一定的时间放下手机,摒弃碎片化阅读,不能只读屏,要读纸质书,变浅阅读变为深阅读。

怎么样读书?

一是边读边想,也就是读书与思考结合。读书要和思考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不想,浅尝辄止,书看了就看了,看过就和没看差不多。特别是我们读名著、读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读学术著作时,一定要善于思索,思索方有助于我们对书籍内容的消化理解。我们在阅读的同时,就要思考书籍的内容、观点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思考作者表达怎样的思想、抒发怎样的情感?要学会读书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我们可以借机读一读关于人类战胜疫情的经典之作,结合当下,引发一些思考。

二是边读边问,也就是读书和质疑结合。在读书的过程中,多问为什么?专业书籍、经典作品要深读、精读、细读,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反复追寻、质疑中,发现真谛,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启发。其实追问和疑惑,这也是思考。读书过程中,有困惑的问题,也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百度,问知乎。有的书,需要我们排除干扰,静心阅读;有的书,需要与相关人员交流、讨论,在质疑中争论,得出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判断,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有时参加读书讨论组(或通过在线讨论组),就可以在询问、讨论中,提升自己的水平。

三是边读边记,也就是读书和记录结合。养成阅读时坚持做笔记的好习惯,做摘录、索引,写读后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以继承传统,记和写在纸质笔记本上。在无纸化时代,当然要善于在电脑、手机上记录,直接录入记事本或文档上,建文件夹保存。可以抄录式记录,即把重要的、词汇、语句、段落甚至文章全文抄下来,过后反复阅读、体悟;可以归纳式记录,即把读过书的内容按段落、章节、全书进行内容归纳、观点归纳。可以写读后感,写围绕某一主题来写。

四是边读边写,也就是读书和创作结合。不能说读书是为了创作,但读书却是创作不可或缺的首要前提,书读多了,作者遣词造句方法、如何炼句与炼意,写文章的笔法,以及写作技巧、写作风格等,都会给我们影响。通过读书,可以找到语感;通过读书,掌握结构、方法,可以助于我们谋篇布局;通过读书,引发联想,可以让我们下笔千言。也会如古语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同时,养成做笔记、写札记的好习惯,本身就是练笔的一种好方法,能坚持经常,自然提高了文字表达能力,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必会成功。书读的多了,眼界不一样,认知不一样,写作水平也会水涨船高,正如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五是边读边做,也就是读书和实践结合。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要读有字的书,也要“从无字句处读书”, 比如学广电、广告、广编等专业,不能“天桥把式,只说不练。”不能只读书不参加实践,要把书本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缺失,再回到书本“补课”。除了读纸质书、电子书外,还要读人生这本奇书、社会这本大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知与行、诗和远方的关系,要做到知行合一,要读诗也要追寻远方。

我们都是追梦人!让我们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在阅读中升华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

夏日迟迟,书香四溢;读书正好,发奋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