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快递 >> 正文

出版融合转型:六大成果和五大问题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6-2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浏览次数]:
原标题:出版融合转型:六大成果和五大问题

核心阅读

在不断优化的顶层设计指引下,出版单位积极探索,对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有了更加清晰、更为全局化的部署和规划,视野更加开阔,融合发展步伐迈得更大,传统出版单位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迈上了新台阶,数据共享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出版业转型升级具备了进入深化阶段的基础条件。

自2003年中央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以来,我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拉开序幕。其后,得益于新技术的发展、市场趋势的变化,数字出版开始出现“井喷”,10多年的快速发展,出版融合成绩巨大,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作为一名行业记者,笔者在记录这一飞速发展的历程中,注重不断加以总结思考,梳理成果、发掘经验、观察问题,目的在于力争为读者、为行业同仁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进一步做好报道工作夯实专业基础。

一、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呈现六大成果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让我国传统出版单位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成效不断彰显,已初步形成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如果要从宏观层面加以梳理,六大成果可圈可点。

1.顶层设计持续优化

自“十二五”时期以来,行业主管部门推动传统出版业转型力度逐步加大,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2013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按照“相对择优、示范引领、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总体思路,部署实施了“数字出版转型示范评估”工作,先后在2013年和2015年遴选两批共170家在图书、报纸、期刊和音像电子领域走在前列的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事实证明,这些示范单位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筑牢了转型升级以及融合发展的基础。

2014年4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明确了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将技术建设与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遵循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2015年3月31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转型升级到融合发展,出版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步入了新阶段。进一步深化出版融合发展,要求把创新内容生产和服务、加强重点平台建设、扩展内容传播渠道、拓展新技术新业态、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作为重点任务来完成。

步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数字经济迅猛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数字出版为核心的数字内容产业在加快“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紧迫性进一步加强。2016年,“数字出版”作为新兴文化产业首次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之中;数字创意产业被列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实施环境。

主管部门推动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政策举措持续出台,极大地推动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迈向深化。2017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为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2017年9月,《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式对外公布,将深化转型、融合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不断优化的顶层设计指引下,出版单位积极探索,对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有了更加清晰、更为全局化的部署和规划,视野更加开阔,融合发展步伐迈得更大,传统出版单位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迈上了新台阶,数据共享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出版业转型升级具备了进入深化阶段的基础条件。

2.项目带动作用日益显著

多年来,新闻出版业持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成果显著。经过实践,新闻出版业已经形成了“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发展机制,实现了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促进投资增长的良性发展,从而大大增强了行业发展后劲,对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2016年12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遴选出首批共35个新闻出版产业示范项目。与此同时,新闻出版单位在项目规划设计上更加注重结合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更加注重项目的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在转型升级项目的实施推动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内容整合能力,提升新技术、新装备、新媒介的应用水平,重塑出版流程,调整业务布局,丰富产品形态,优化人才结构。

3.转型融合路径日渐明确

在转型升级的实践过程中,新闻出版单位不断更新发展理念,持续进行内容创新、科技创新、要素创新、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尝试,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思路日渐清晰,路径日渐明确,且呈现诸多亮点,在三大领域已初步实现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

在教育出版领域,在线教育、翻转课堂、数字教材、电子书包、微课、慕课等教育教学服务模式与产品不断涌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线培训各个领域基于优秀出版资源和教育资源,已经初步形成了面向多层次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如南方出版传媒集团通过搭建南方云教育平台,围绕“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四大场景,倾力打造的AR教材、虚拟实验室、VR资源库等优质产品已广泛进入校园,成为出版业与教育领域跨界融合的知名品牌。

在专业出版领域,专业出版单位以知识服务为突破口,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不少出版单位的特色资源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等知识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大突破。如法律出版社正在着力打造的法文化资源融合平台,建成后将具备以法律文化为主体的法律文化数据库、法律文化产品和法律文化服务三大板块,形成互动性、个性化、定制性的知识服务模式。除了搭建平台,专业出版社还利用自身优势,精选内容资源并进行结构化、知识化深加工,利用知识地图、知识导航等方式对知识体系进行展现,提供知识分类,打造多种产品形态和服务形态,帮助用户快速、系统、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

在大众出版领域,基于数字阅读和网络文学为原点和圆心的IP全产业链开发运营方面呈现出较大亮点。传统出版单位开始逐步参与到网络文学领域中来,带动大众出版从一次性售卖转向对内容的深度、长线开发,产业链不断延展,带来越来越多的跨界合作。同时,随着“阅读”向“悦读”扩展,有声读物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充分挖掘内容价值、版权价值和品牌价值,成为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为新闻出版单位拓展了新的市场,提供了新的收益增长点。

4.新技术应用推动业态创新

随着转型升级的深入,新闻出版业对高新技术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科技对新闻出版业转型融合、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支撑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新闻出版单位的科技应用水平反映着其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实力。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MR等技术与出版业的结合不断深入,推动出版业内容呈现和产品形态的持续创新。在大数据产品方面,如人民法院出版社的法信大数据、知识产权出版社的DI Inspiro大数据新产品已开始推向市场。在AR产品方面,中信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等一大批出版单位分别出版发行了自己的AR图书,掀起了一股AR图书热潮。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给出版业带来深刻影响,出版单位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的布局,特别是幼教领域和学前领域,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领域,主要是开发智能机器人,通过智能化的强交互性,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

5.标准化建设进展显著

当前,数字出版标准建设正在向新型标准体系过渡。标准的制定工作正在向由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由追求规模到追求精品、由追求概念到追求实践的方向不断发展转变。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内容资源数据化加工》等10项国家标准的立项和《数据加工规格》等12项资源加工行业标准的申报制定,为形成一套完整的内容数字化加工规范系统奠定了基础,丰富和拓展了标准的涵盖领域。《数字出版产品内容标引规范》行业标准的申报立项和《新闻出版知识服务系列标准》的制定使关键技术标准问题有望得到进一步解决。

在标准应用方面积极推广应用。步入“十三五”时期以来,大力推进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标准(CNONIX)和ISLI/MPR标准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于2016年3月正式启动基于CNONIX标准平台的交易单证交换试点项目,并于2018年2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征集第二批CNONIX国家标准应用示范单位的通知》,同年5月公布了第二批示范单位名单。目前,CNONIX已在部分出版单位业务流程中得以应用。2016年8月,原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发布《中国标准关联标识符(ISLI)》,标准编号为GB/T 32867-2016,并于同日起开始实施;同年11月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上公布了8家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企业标准示范单位和5家新闻出版标准示范基地。

6.人才培养屡开先河

近年来,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推进。一方面,“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有序实施。作为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其将分年度、分类别、分层次为书报刊新闻出版企业培养高端复合型战略人才和精通专业技能的骨干人才。另一方面,自2017年以来,出版单位在人才建设方面也实施了多项举措,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满足融合发展需求。如安徽出版集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制定了清晰的线路图,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行首席编辑制度、工作室制度,并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高端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培养计划,分类别、分步骤、阶梯式培养出版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与专业人才。

同时,数字出版人才考核评定机制逐步健全。2016年,原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首开全国先河,推出了国内数字出版的第一个职称序列——数字编辑职称。以数字新闻、数字出版、数字视听为“三横”,以内容编辑、技术编辑、运维编辑为“三纵”的“三横三纵”职称设置广为行业内称道。2017年、2018年,北京市数字编辑职称考试工作持续推进,方式进一步创新优化,完善了考试指导用书体系,完成并成功组织了无纸化考试命题及考试工作。此外,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全国出版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中,将数字编审、数字副编审明确列入其中,从全国层面上,为数字出版的正副高级职称评审建立了通道。

二、出版业融合发展亟须解决五大问题

作为新旧动能的融合转换,出版融合发展成就显著的背后,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才缺乏,编辑转型迫在眉睫

人才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石。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要实现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对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照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编辑,已无法适应当下及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网络时代的编辑需要在策划选题的时候就考虑,有没有可能衍生出音频课程、短视频产品等。人才缺乏既是出版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出版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要进一步树立开放的数字出版人才发展观念,出版单位制定可以广泛吸纳以及留住数字出版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的选拔聘用制度,创新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出版企业可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型数字出版人才队伍;以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为抓手,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机制;传统出版单位和新兴出版企业在人才建设方面应互相交流,建立长效化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优势互补。

“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是“十三五”时期数字出版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正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统一部署下有序实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由该计划推动培养的人才,将在整个出版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传统出版企业动力、能力不足,需要相关扶持

目前,传统出版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于其纸质出版物的依存程度依然较高,并且由于现阶段,相较于科技研发企业,传统新闻出版企业的技术能力与资金实力依然偏弱,体量、规模不占优势,从而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如无外部资源支持,企业自身主动进行设计、研发、销售的动力和能力依然不足,进而影响行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进程。

传统出版要实现融合发展,需要在技术手段、运营平台、社交媒体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维持和运作。若想解决转型升级动力不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层面立项,管理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并制定相应的奖励、鼓励措施和办法,围绕产品、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对企业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扶持和投入。出版业的融合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因此,对于其进行的资金扶持及投入要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结合进行,才能有效推进,让出版企业的融合发展没有后顾之忧。

3.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调整与管理机制改革有待深化

当下,出版社的组织架构跟不上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其组织架构调整与管理机制改革有待深化。传统出版社金字塔式的组织力量在出版融合的趋势下,容易显得分散、反应迟缓,易产生职能越位、错位、缺位,很难适应出版融合新形势下的变化需求。

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调整与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可以说是推进其融合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出版机构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机构冗余、层层汇报、权力分散、决策缓慢和“部门墙”厚重等问题。进行架构调整和深化机制改革,就是要打破条块分割,垂直领导,打破“部门墙”,让相关项目人员能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形成快速反应和响应机制。并且,能够实时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协同工作团队,用项目来重塑传统出版的生产系统和体系。

4.融合发展产品难与丰富的线下场景匹配

目前传统出版社融合发展开发的单薄产品形态与丰富的线下场景实难匹配。事实上,随着当下科技的快速发展,用户在生活、生产和学术场景下都有旺盛的知识需求,但目前较为成熟的出版融合产品主要集中在幼儿绘本、教育教辅、科普读物等部分领域中,其他领域的出版融合产品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匮乏、交互性差、体验感弱的缺陷,与丰富的线下需求不成正比。对于传统出版机构而言,如何满足多元的线下需求,打造多业态融合出版产品,依然是其融合发展必然要面对的考验。

5.难以建立的全版权运营机制成制约核心

融合发展背景下,传统出版社要想真正实现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服务方式,其核心是内容的版权问题。如果没有全版权运营机制作为保障,这些只是美好的设想,无法实现真正的“落地生根”。

“历史的原因导致现在我国的作者习惯于只授权出版社纸介质图书的出版权,电子书以及其他数字产品形式的开发权另议,这使出版社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陷入被动。”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的这番话,道出了传统出版社在融合发展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即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中的著作权授权分离问题。此外,出版社如果没有各种音频、视频以及影视剧改编的数字版权,则很难形成联动营销,或者打造IP。因此,对于出版机构而言,如何建立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全版权运营机制,则是融合发展能否见成效的核心。要对版权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运用,实现从从纸书到电子书、有声产品、影视、游戏、动漫等产业链的延伸。

总之,融合发展既是出版业适应国家战略、推动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出版业未来谋求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它为行业的发展带来崭新气象,推动行业进行自我革新。我们如何在抓住机遇的同时,充分应对其所带来的挑战,一切都需要时间以及实践来验证。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